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人要打好一個光明的底子

我這個人經常做夢,很喜歡做夢,第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就是寫夢。
  1950~1956年間,我在南京師大附中讀書。當時新中國剛建立起來,有一種欣欣向榮的氣象,因此我有一個金色的童年。
  中學時代奠定一個什麼樣的生命底色,是非常重要而關鍵的。我的童年生活的底色是充滿光明的。
  大家也許很難相信,那個時候沒有高考壓力。我學習非常之輕鬆,沒有多少作業,上課基本就全部掌握了,下課時間都是自己的。我於是就讀書,讀閒書,各種各樣的書,漫無邊際,抓過來就讀,沒有目的,完全是興趣所至。高中畢業的時候,我在學習經驗會上有個發言。我說:學習最重要的是要有興趣,要把上每一門功課都當做精神的享受。學習就是探險的過程,每一次上課都會發現新大陸,要帶著好奇心,懷著一種期待感,甚至神秘感走進課堂。
  1984年左右,我剛從北大研究生畢業,留校做助教。系裡請已經退休的老師,來做最後的公開演講,我做具體組織工作。那真是一次輝煌的「演出」,我記得林庚先生作了非常認真的準備,幾易其稿。那一天,他的穿著看似樸素,但很有風度,說不出的那種風度,一站在講台上,就把大家給鎮住了。講完以後,走出教室,他就幾乎倒下了。我把他扶到家裡去,回去就病了一場。他是拼著命來講這一課:這真是「生命的絕唱」。在這次課上,他提出:「詩的本質就是發現,詩人要永遠像嬰兒一樣,睜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圍的世界,去發現世界的新的美。」—我心裡為之一震:這正是說出了學術研究,以至人生的真諦啊。所謂「永遠處於嬰兒的狀態」,就是要以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態去觀察,去傾聽,去閱讀,去思考,這樣才能有不斷的新的發現。
  梭羅在《瓦爾登湖》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黎明的感覺」。就是每天睡了一夜醒來,這就意味著一段生命已經過去,一切重新開始。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就意味著你獲得一次新生,你的生命開始新的一天,就有了黎明的感覺:一切對你來說都是新鮮的,你用新奇的眼光與心態去重新發現。這就是古人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樣一種新生狀態,就是真正的學術狀態,或者說是一種最理想的學術境界、人生境界。我們講「赤子之心」,就是指這樣的狀態與境界。
  我很同意梭羅說的另一句話,他說人無疑是有力量來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的。外界的環境我們管不了,因為我們都是普通老百姓,但你可以有意識地去提高自己生命的質量,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去創造一個有利於自己發展的小環境。
  這講起來可能有點兒抽像,就說說我在大學畢業以後的經歷吧。我當時被分配到貴州安順的一所衛生學校去教語文。從北京到了一個偏僻的山區,對我來說,外部條件是夠惡劣的了。我就想,不管怎樣,現在我在教書、上課。上課有兩種上法,一種是當做任務被動地上,一種是主動地寫一首「教育詩」,把教學工作變成富有創造性的、有詩意的勞動。同學們因為是學醫的,普遍不重視語文課,因此,詩意是要自己去創造的。我很快就發現班上還是有幾個學生喜歡文學,我就為這幾個學生上課,後來成了終身的好朋友。我乾脆搬到學生宿舍,和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起踢足球。
  一大早,我就跑到學校對面的山上去,等待太陽出來那一瞬間,把它畫下來;天下雨了我就衝到雨地裡去畫畫,雨水流淌在畫面上,彩色浸潤開來,真有象徵派繪畫的味道。
  學校附近有一個水庫,我半夜跑到水庫邊,看月光下的山是什麼樣子,月光下的水是什麼樣子,就畫一幅「月下的山和水」,還配一首詩,叫「詩與畫」:這是真的在寫詩了。可惜這本詩畫集後來銷毀了,不然留到今天,那是多好的一個紀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