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理財攻略的神奇比例 讓財富迅猛膨脹

1、保險 「10定律」
保險是家庭的必需品。但總有這麼一個現象:要麼花了太多錢買保險,要麼保額不夠。那麼,應該要買多少保額,負擔多少保費才恰當?很簡單,記住兩個「10」:保險額度為家庭年收入10倍,總保費支出為家庭年收入的10%。
2、投資股票「不超過30只」
雖說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但籃子太多也不利於財富的積累。如果想獲得較高收益,買股票最好不要超過30只。因為超過30只的組合,其平均收益與大盤基本沒有區別,還不如去買更便宜又不用費腦筋的指數基金。
3、股票投資比重
股票投資適當比重=100-年齡/100。風險與報酬成正比,對一個30歲的年輕人,追求成長,適當地投資股票比重是七成(100-30/100);一名70歲的退休者,股票投資就不宜超過三成(100-70/100)。這個法則是國外教科書推薦的法則,那麼在國內,我們應把100變為社會平均生活年齡,比如80歲,或75歲。
4、增值計算「72法則」
著名的「72法則」:不拿回利息,利滾利,本金增值一倍所需的時間。其公式為:本金增長一倍所需時間(年)=72÷年報酬率(%)。舉例來說,如果存10萬元在銀行,年利率2%,每年利滾利,需要36年本金才可以翻倍;如果10萬元投資年報酬率12%的開放式基金,約需6年時間變成20萬元。
5、房貸「1/3收入法則」
一個家庭一個月可以負擔多少房貸?從銀行審核房貸額度的觀點來看,通常會以每月房貸不超過家庭所得的三分之一做為發放貸款額度的重要參考。
6、活期存款「6個月生活費」
活期存款利息極少,存多了浪費,存少了又怕不夠家庭應急。一般來說,活期存款為個人或家庭6個月的生活支出最為合適。
7、金融資產1:1固定資產
家庭金融資產(存款、基金、股票、債券等等)和固定資產(房產、汽車、商舖等等)的比例最好為1:1。
學會動態調整投資比例
10月剛剛揭曉的胡潤百富榜上,富豪們的身影依舊熟悉,然而他們財富數據的「縮水」卻不免讓人感歎,2007年以1300億元身價位居百富榜榜首的楊惠妍,今年位列第三,然而她所擁有的財富卻縮水到了330億元,僅是去年財富的「零頭」。
風雨飄搖中,財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地貶值,富豪們如此,普通百姓們也不能例外,受到這場金融風暴的影響,很多人的家庭資產也遭遇了較大程度的折損。從次貸危機到金融風暴,演變為波及全球的經濟衰退,這場危機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即便是最睿智的經濟學家,也無法斷言,這場危機究竟何時才可能化解。
危機當頭,各國政府都拿出了救市方案,試圖力挽狂瀾,減少損失。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如何自救的話題也越來越重要,調整投資比例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在管理個人資產的過程中,通過不同投資產品之間比例的調整,達到風險控制的目的,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儘管如此,很多人在進行投資比例的調整時,卻很容易為「貪婪」和「恐懼」這兩個敵人所主導,做出不明智的選擇。
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當股市高漲時,人們為賺錢效應帶來的興奮感所主導,不是適當地減倉,降低高風險資產的配置,而是不斷地加入投資,其結果往往是投資風險不停地積聚,當危機來臨時,深陷其中卻找不到挽救的辦法。
而當市場走入蕭條和衰退,恐懼的氣氛瀰漫在四周,投資者又很輕易地被嚇住,要麼把目光聚焦在一些低風險的市場產品中;要麼變賣所有的金融資產,手持現金以保「安全」。很可能出現的一個結果便是,與好的投資機會失之交臂,追悔莫及。
對於一個明智的投資者來說,首先要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如投資的目標、計劃使用金錢的時間、可以承受的風險等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配置結構;在投資的過程中,則要按照市場的節奏,及時地對投資結構進行調整,通過不同投資產品的增減配比,達到風險控制的目的。當機會來臨時,不會因為踏空錯過難得的機遇;當危機來臨時,也能夠養精蓄銳,將損失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審慎定制投資比例
無論是高風險還是低風險產品,滿倉滿打的投資方式都會給你財務健康帶來危險。過於集中於高風險產品,潛在的收益可能雖然大,但是由此集聚的風險也非常容易帶來許多外在的威脅,當外部出現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時,不僅讓你大傷元氣,甚至會由此一蹶不振。相反的,完全集中於低風險產品,較低的收益能力會影響到你的財富增值速度,也許一兩年的差距算不了什麼,但是十年、二十年下來,喪失的機會就是阻礙財富增長的絆腳石。
在理財規劃中,有一道最為簡單的算式來計算你的風險資產配置,即以100為基數,減去你的年齡,得到的就是你可用於高風險投資的占比。如對於年輕人來說,可以承受的風險較高,可以把自己較多的資產配置到股票、外匯等高風險產品中;如果你已經40出頭,典型的「夾心層」,父母和子女都需要你的經濟和精神支柱,可以承受的風險就會小很多,高風險投資的比例則應當控制在60%之內;由此類推,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你的資產配置中,高風險產品的投入比例就要逐年減少一些。
讓財富增值,根本的目的是要做到:當我們需要用錢的時候,有錢供我們使用。因此,除了年齡這一因素之外,對於未來什麼時候需要用錢,也要有一些計劃,按照時間的脈絡,進行資產的配置。如一兩年內需要使用的資金,適合投資於穩健的產品;三十年後養老的資金,則不妨投入到風險高的產品中去。
主動調整投資結構
人們常說,計劃不如變化快。事實上,隨著外部市值的變動,我們既定的投資計劃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就需要我們主動地進行投資結構的調整,讓他們回到我們所設定的框架中來,只有這樣,才可以起到風險控制的作用,即使危機來臨時,也不會過於狼狽,難以應對。
一位銀行的理財經理曾經為記者講過他一位客戶的故事。這位客戶是一家民營公司的財務經理,對於金融產品,他並沒有太多的投資經驗,但是他在管理自己的投資時,對於投資結構的控制卻十分的嚴格。
去年年初的時候,這位客戶拿出100萬元的資金,請理財經理為他制定了一份投資計劃。其中65萬元投入了股市,35萬元買入了一些信託貸款產品。去年的行情對於投資者們來說,是風生水起的一年,這位客戶的資產也隨之大幅度增值,「年中的時候,我幫客戶進行盤點,他的股票資產幾乎增值了一倍;但信託理財產品只有5%左右的收益。」正好客戶的信託理財產品到期,理財經理便建議這位客戶是否拿這筆錢來追加一些股票的投資。但這位客戶不僅繼續買入了35萬元的低風險理財產品,還從股市中抽出了20萬元,買入了一些債券產品。
返回列表